正统二十一年,初秋,上海市。
松江水依旧沿着既有之渠道,滚滚东流入海,不舍昼夜。设市近七十年的上海,已经彻底蜕变成一座繁荣富庶的“国际大都会”了,是大汉帝国商业氛围最浓厚、各种经贸行为最自由的港口城市。
“市”这个字眼自古有之,其意确然,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还是头一遭。“上海市”,对帝国上下来说,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新鲜事物。
如果把世祖所置“上海务”那段时期算上,上海市在大汉帝国也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了。一百年的发展扩张,诞生了这样一座独树一帜的“怪物城市”,没有霓虹闪烁,依旧光怪陆离。
经过开宝、雍熙、平康三代的野蛮生长,建隆时期的规范约束,正统时代的上海市比起过往,已经有序多了。这其中,除了朝廷越发的正视与重视之外,也因为方方面面的利益集团,形形色色的势力派别,已经将其填充占据,形成了相当的平衡。
对于既得利益集团们来说,原始积累完成之后,他们要的是巩固,而非扩张,是一个利于他们统治的稳定秩序,掌握着社会上层资源与运转规则的他们,是天然的保守者与守护者。
当然,在整个汉帝国的上层统治阶层之中,以上海为代表的“新兴”东南权贵们,又属于激进派与改革派了。
同时,掌握上海市运转的上层权贵们,他们追求并达成的秩序,只是一种保证其地位、不影响其食利的秩序。因此,上海从来没有平静过。
作为东南财富汇聚之地,上海的人心从来都是最浮躁的,数不尽的人群追逐着名利,无日不夜发生着的是各种势力纷争。松江河底沉积的每一具尸体,都伴随着一场恩怨情仇、一场利益纠葛。
松江之上,从来都是帆樯林立,络绎不绝,沿两岸铺开有大大小小数十座码头,但从来不怕空置,总是有来自海内外满载着各种商品的船只将之填满。
上海市的码头工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他们用肩挑手扛,将这座城市的繁荣扛在肩上。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其他底层工人,逐渐形成上海市规模最大的一个民间团体—红帮,与两淮漕帮、江湖船帮并称为“南三帮”,即便他们更多被视作权贵及大商帮们的打手。
他们甚至驰名中外,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有数以十万计的红帮子弟,乘船出海,在南洋诸国开拓闯荡,是各大封国最欢迎的移民群体。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的财富与资源,但凝聚力极强,也能打,是对付土著势力最好的打手。
沿江岸向南北扩张延伸十数里,是密集的仓场货栈、客舍旅店,道路密集,四通八达,高高矮矮、各式各样的建筑依次排开,车马辐辏,人烟稠密,是“港区”最显著的特色了。
长年无夜,灯火辉煌。
根据正统十三年,上海市官府的一次大统计,当年上海市的主客丁口,就已达八十万人,如今,又是近十年过去了,很多人都预测,上海将异军突起,成为大汉帝国第三座人口突破百万的城市。
过去的几十年间,大汉帝国的总体人口持续增长,但对于各大城市而言,人口破百万,依旧是一个难关,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南方,金陵、杨州、杭州、广州,是最有希望突破的,但也始终差口气,反倒是上海,一步一步,从无到有,追赶上来,几无停歇地吸收着外来的人口。
上海显然是一座以商业作为驱动的城市,自成立以来,商业与贸易就是城市运转的核心,它就像是具备一种魔力一般,吸引着各种资源。
当然,帝国经济中心的南移,东南道州丰富的物产,以及蓬勃旺盛的海外贸易,再兼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治上的尝试与支持,加上一点历史的偶然,共同孵化出了上海这样一座城市。
整个大汉帝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是一座遍地黄金的城市,松江里流淌的,不是江水,而是财富。这也引得海内外无数冒险者,前来淘金,即便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他们满怀期待而来,含辛茹苦地工作生产,最终也只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养料,只是在为众多权势富贵家庭钟鸣鼎食而奉献。
上海市的“国际化”进程,其发展速度也堪称帝国之最,到正统二十一年,常年寓居在上海的外国商旅,已有十数万之众,除了“传统友邦”高丽、日本之外,还有天竺以及波斯人。
自世祖晚年的广州之变后,大汉帝国对于外来商贾,尤其是那些宗教份子,始终保持着一种严厉排斥的尺度。
但是,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政治上的打压,并不能浇灭这些人拥抱天朝的热情。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往来东方的“中东”商旅,他们大多自称波斯人,或者干脆说自己是“安西人”。
这也是有渊源的,安西国在安西文王刘文泽统治时期,曾将整个波斯高原纳入安西王朝的统治之下,虽然主要施行羁縻统治,但也派出驻军以及建立了一套基本的行政、税收体系。
因此,那些波斯人,自称是安西人,从安西王朝的法理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安西王朝,与大汉帝国是血脉相连,安西的主要统治阶级为汉人,那么他们这些“安西人”≈汉人。
即便是那些来自阿拉伯世界的msl,到了大汉,也都改名换姓,加一套波斯或者安西的马甲,以方便经营活动。而在波斯地区,有些安西国的官员将吏们,专门卖身份文牒。
虽然在中东地区,汉文明与ysl文明之间仇深似海,战争不断,但两者却是当下这个时代,东西方政治、经济交往的主流。
如果说有些意外成分,那就是少数来自基辅罗斯的斯拉夫人了。在三十多年前,在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的推动下,罗斯国与安西国建立贸易联系开始,斯拉夫人与汉人之间的交流也由此展开。
虽则这份交流断断续续,不时受到战争与动乱影响,但在漫长的时光加持下,依旧烙下了诸多深刻的历史印记。当然,罗斯国与大汉帝国之间的交往并不紧密,更多以中亚三国作为中转,浅浅地走上一段丝绸之路罢了。
大汉帝国对于万里之外的蛮邦小国并不感兴趣,顶多对那些金发碧眼的蛮夷感到惊奇罢了。而出现在上海的斯拉夫人,只能用“沧海遗粟”来形容。
而比斯拉夫人更少见的,则是匈牙利人,他们的到来比罗斯人可要艰难得多,最大的难题便是斯拉夫人的阻碍,哪怕到了上海,都有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间的斗争。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幸运儿,通过陆海路走到安西国治下,然后通过安西国走海路,一路漂泊东来。
从这几十年来的发展来看,比起在中亚的赫赫武功,安西王朝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上,贡献更加巨大。不过,这些年,随着安西国的局势不稳,脆弱的东西方交流眼瞧着又要陷入挫折与停滞了。
对于西方来客来说,比起煌煌两京,广州、上海这些城市,才是他们更喜欢待的地方,尤其是上海,因为它“自由”而“开放”。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顶点小说网手机版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