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能做的,那就更多了,她可以做很多小时候想做而没能做的事。
会有人陪着她一起玩儿,宁焰还亲手给她做了一只风筝,宋欢喜收得好好的。
这些还是在府中的日子,已经能让她过得这么丰富,还有不在府中的日子。
不在府中的时间,基本都交给了苏心暖他们和宁焰,前者经常相聚,后者,要看宁焰有没有时间了。
宁焰如果有时间,就会带她去外面玩儿,或是京郊,或是别院,又或是更远一点的地方。
遇到他要去外面进行公务,有时候也会带她。
这个时候宋欢喜就能看到在宁焰的治理下,
一点点变好的乡村县镇。
秋收开始了,大家正在忙着抢收,田间地头有许多劳作的身影,城墙也开始焕发新貌。
对于那些依然过得艰苦的人,宋欢喜能做的就是出钱。
她把自己在红方楼的那部分收益全部交给宁焰,让他有足够多的钱来运转。
她会给遇到的人里面,生病的人请大夫,过不下去的人提供可以维持半年的粮食,再给一个读书的名额,不限男女。
“书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的钱有限,能够帮的人也有限,所以在这些有限的人中,我希望我能尽可能多的帮到他们。”
一个人活在世上,可以不富有,也可以不高贵,但一定要有本事。
为此,宋欢喜还建立了一个同方馆。
同方馆可以接收所有想学东西的人,不论男女老少。
这些人进来后,同方馆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地方。
要么是铁匠铺,要么是书铺,要么是酒楼、要么是纺织铺等等,这些都是提前沟通好的。
只要这些人想学,都可以去固定的铺子,三年时间,他们就算不能学到很精的技艺,出来后也能混口饭吃。
他们去做学徒只会包吃包住,没有工钱拿,对于想找人打杂的铺子来说是很愿意的。
宋欢喜怕他们压榨,强硬的安排了管事看顾,让他们必须交这些人本事,可以不是家传的手艺,至少基本的他们要交。
这对宋欢喜来说也很省钱,对那些铺子来说只需
要出口粮,对于想学东西的人来说学到了手艺,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宋欢喜深知,一件事情想得再好,落到实处也会有差异,她也定好了相应的规则,然后定期检查。
这是宋欢喜能想到的一个办法,再有一个,就是读书。
宋欢喜也会根据他们的意愿把人收入学堂,请个先生来教。
学三年或者五年,衣食住最开始两年全包,之后一年只包一半,也鼓励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出去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