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二郎吃过饭之后在客栈开了一间房,吃过饭之后休息了一会儿就出门了。
他去的自然是书院。
时隔多年不见慈溪先生,他也想过去看看当年那个不听劝的老先生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然而到了书院,他却没能进去。重开的肃昌书院跟以前可不太一样了,如今的规矩不是里面的夫子或者学子,是进不去的。
不进去怎么能见到人?还有一个法子,就是等里面的人出来。
但杨二郎显然没有这个耐心,他在书院旁边等了一会儿,门口守着的人还是不让进,他就没再等了。反而是朝着旁边的蒙学班走了过去。
蒙学班就在他所在地方的一墙之隔,里面孩子们异口同声读书的声音十分响亮,另外一个有些年迈的声音听起来很像慈溪先生。这么看来,铺子里头那几个学子说的没错,慈溪先生去教小孩子去了。
不说他们想不明白,杨二郎自己也想不明白,小孩本来就比较难管,教她们不是更费工夫了吗?
而此时的蒙学班,慈溪先生教他们正在读的是千字文,而他们这些孩子里面有一些跟团团和圆圆一样先前上过两年学堂,所以千字文对他们来说十分简单。
慈溪先生也知道这小孩子中有一部分有基础,所以每次教学的时候除了千字文,还会讲一些比较深的内容。
毕竟读书不全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学怎么做人。慈溪先生见多识广,很多东西从他嘴里讲出来幽默风趣,完全不似古板的夫子一般呆板无趣。
而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慈溪先生已经对他这个班上的孩子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条件大多都一般,但还算勤奋刻苦,读书的态度也端正,这让他每天教授起来轻松不少。
时间一长,孩子们的资质如何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在这些人里面,慈溪先生最喜欢的学生是团团,他有一种见猎心喜的感觉,这个孩子实在是个好读书的好苗子,他还是跟多年前一样不忍见明珠蒙尘,看到有好苗子总是会忍不住指点一番。
若不是他早先发过誓不再收弟子,他肯定是要把这个孩子收下来亲自教导的。世上真正过目不忘的人寥寥无几,这宋明翊就是其中一个。有这个长处在,在科举一道上不论背什么书都事半功倍。
杨二郎不知道慈溪先生对一个八九岁的孩童有如此惜才之心,甚至还萌生了想要再次收徒的念头。
今日没等到人,他也不着急,实在见不上就算了。不过途经此地,此处变化这么大,游览两日也算是长长见识。
他得让家里打听一下这肃昌的知府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竟然这么受当地人的吹捧,他冷眼瞧着这里的百姓们恨不得要给他塑个雕像供奉着了。
若是个没什么靠山的,他可以举荐到族中,他们族里有不少都在京中做官,如果能够吸纳这样的人才为他们所用,岂不是更好。
杨二郎对于宋声的靠山一无所知,在当地待了
两天打听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些消息。
一,此人名叫宋声,前些年科举的状元郎,出身于微末,是个寒门之子。
二,这人很有才华,不仅会读书,还会治理地方。听说走马上任的路上就遇见了一桩河伯娶亲的荒唐事,硬是没有服软,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事儿解决了。
二,这人的夫人是个哥儿,育有一子一哥儿,很有生意头脑,这几年在这边经营的生意越做越大,听说还跟军中有合作。
杨二郎越打听越觉得这夫夫两个人都是人才,动了招揽他们的心思。
他们杨氏虽是名门士族,但这些年圣上有心削弱士族,家里在京为官的人虽然不少,但保不齐后面会出什么事。多吸纳一些寒门官员进来,也能稳固一下家族的地位。
他想了想,盘算着寻个机会拜见一下这个宋知府。
而此时的宋声和陆清压根不知道他的想法,他们一个忙着衙门的事情一个忙着生意的事情,压根没有心思想别的。
晚上宋声从衙门回来之后先吃了个饭,然后照例先去看了看两个儿子,最后才回到房中。
陆清现在已经不做针线活了,白天忙了一天,这两天还要忙着给沈植再交一批货,吃过饭了他还在打着算盘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