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小说

第7小说>风流大宋 > 第405章 落入圈套(第2页)

第405章 落入圈套(第2页)

换句话来讲,只要向太后能听政,五岁的侄子,就算是被立为了皇太子又能怎样?甚至就算是被众臣推上了皇位又能怎样?还要有十年左右的亲政前时间,他能保证活到那一天吗?

章惇与苏轼显然更是十分清楚眼前的被动形势,但是却是无可奈何。

说起来,之前寄希望于秦刚的到来,会有什么样的逆转风向的奇牌也是可笑,秦刚不过一个丁忧官员,他能翻出多大的水花呢?

秦刚自己更是明白,那份密诏,眼下根本就不是拿出它的最好时机,除了生效时间未到以及证明它真实可信的证人不在之外,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端王未能在这之前被成功送出京城,甚至反而借助于外出前辞行的机会,进了皇宫、待在了眼下的现场。

假如秦刚把这份作用不大的密诏拿出,赵茂能不能当上太子不好说,端王则肯定是坚决要赖在皇宫里不出去了!

封建王朝,哪怕只是父子兄弟之间的皇位交接,前任皇帝驾崩之际,继位王爷能不能顺利进入皇宫,往往都会成为关键。

最着名的例子便是:宋太祖驾崩之际,孝章皇后派了内侍王继恩,想召四皇子赵德芳入宫继位。只可惜这个王继恩却因事先已被晋王赵光义收买,先跑去了晋王府,结果先进宫的晋王便声称按照“金匮之盟”成为了宋太宗。

而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宋哲宗突病身亡,向太后则是专门派人前往端王府,连夜将赵佶接入宫中,硬生生地阻止了当时的权相章惇在立君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其实在入宫之前,秦刚就已分析清楚了宫中的基本形势:

一夜慌乱直到凌晨都未鸣钟,这说明天子并无性命之忧。

而宰辅连夜入宫,至天亮后还一直未出来,那说明天子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皇帝意识清醒,大形势就不会差,章惇、苏轼就能控制住朝堂大局;但是一旦皇帝的身体状况堪忧,包括无意识及昏迷,局势就会完全转至向太后与赵佶那一边,而隐藏在朝堂深处的一大堆野心家、投机者以及之前被打压的对手,也就会群涌而出。

进入福宁殿后,端王的赢面就赫然而现在眼前,秦刚清楚,正面对抗没有任何的出路。在这样的严峻现状面前,实际上能够尽可能地保住越王赵茂的实力盘,才是一个给高歌猛进中的端王添堵及增加难度的好办法。

越王赵茂能稳住,一旦就有翻盘再来的可能。

此时的时间已经不早,所有宰辅都是连夜被叫入皇宫,满京城的文武百官估计没有人会睡得安稳,一定都在猜测着皇宫里发生了何等重要的大事。因此,今天的早朝也一定是万众瞩目,至关重要。

所以,已经确定会权同听政的向太后还需要和宰执们具体商量一下如何在早朝上安定群臣之心,以及同时需要在早朝上当众宣布的几件重要事情。

而此时向太后身边的端王、刚刚任命为资善堂翊善的秦刚,以及刘皇后等人则是不适合继续留在这里,于是便被内侍们分别请出了福宁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出殿门的时候,赵佶与秦刚走得十分地近,后者都几乎能够感受到前者溢于言表的那种兴奋。

“秦翊善慢走。”最终赵佶还是没能忍耐得住,在彼此就要分开的时候开了口,“我那皇侄就要多多拜托了!”

看似诚恳托请,实则里面的恶意满满。

“太后与皇上之命,秦刚理当尽心尽力。”秦刚却是不露声色地回道。

赵佶却是看着秦刚离去了身影冷笑了几声。自己则是轻松地走向慈德宫——向太后已经明确,从今天起,他将搬到这里,在她的庇护之下,静候皇宫里的一切变化。

但是,他的谋划之路,却绝非向太后认为的“静候”那么简单。

赵佶回到为他安排的住处,立即便有一名等候多时的宦官过来说:“一切都已准备妥当!”

说话宦官的声音略有异样,赵佶瞥了他一眼道:“那就去吧,本王在这里静候佳音!”

那名宦官便转身出去,出了门后便抬起了头,却是剃须乔装下的胡衍。

昨天白天,他就假扮成王府里的宦官随赵佶入宫,并迅速与宫里的杨戬取得了联系。

赵佶将要为皇兄祈福出京远行,赵煦心知这是两位宰相为巩固赵茂的地位而未雨绸缪的计划安排,深知此举的必要与重要,所以便立即准了。不过在此之后,他又念起了兄弟情深,总觉得对这皇弟有所亏欠。所以,不仅欣然接受了赵佶的入宫辞行请求,并决定还要在御花园里为这位皇弟举办一场家宴来饯行。

按胡衍之前与蔡京的商议的计划,这场家宴将会成为他们整个计划中的关键:

胡衍从宫外准备了一味药物,此药正常人吃下并无影响。所以即使是事后有人怀疑,也极难从食物中查出异常。但是它却与赵煦当前服用的几味草药相冲,轻则中风昏迷,重则性命难保。所以,酒宴既然安排在御花园中,杨戬将它下入主要酒菜的机会便就随手可得。

对于这一计策,赵佶一开始还假模假样地表示“于心不忍”,不愿“手足相煎”。而胡衍址到走到这一步后,早已无法回头,当时便苦口婆心地再三恳求、反复劝说,并称此事涉及天下大局,又是大势所趋,哪怕现在是他大哥秦刚挡在面前,他胡衍也会毫不犹豫地“大义灭亲”、以“图谋大业”,所以希望端王也能同样决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