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赵佗和几位公子、公主又聊了一些楚地的风物人情。
那两位小公子说着说着,话题又转到那个叛徒熊启的身上。
公子高说早晚要把叛徒抓回来打死。
公子荣禄则说等叛徒抓回来了,他要对着叛徒狠狠吐口水。
两个几岁的小公子义愤填膺时,赵佗却注意到扶苏几次欲言又止,神情隐现哀伤。
赵佗若有所思,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他对扶苏此人也算颇有了解。
这位公子并不傻,相反还很聪慧,在学习上颇有能力。
只是,扶苏的性格中有着仁厚重情的一面。
而昌平君和昌文君,对他的影响又太大。
对扶苏来说,自他出生后,就很少享受过父亲给予的关爱和教导,时常陪伴他教导他的除了出身楚国的母亲外,就是那两位留在秦国,有意与他亲近的楚国公子。
秦王政太忙太忙,他自即位开始,就面临重重危机,有太多的大事费尽了他的心力。
长安君成蟜伐赵叛乱,嫪毐与帝太后谋逆,借着嫪毐之事扳倒吕不韦……再往后便是继承历代秦国先王的遗志,发动灭国大战。
灭亡韩国,消灭赵国,征伐燕国,覆亡魏国,再到去岁的李信伐楚……
大事一件接一件,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秦王政去处理,去掌控,去操心,哪怕他夜晚躺在床榻上,脑海里也依旧想着秦国的种种军国要事。
他还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关心自己的儿子?
秦王政只有偶尔闲暇时方才想起扶苏,招来问对考校,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以斥责居多。
在这种情况下,已退闲在家的昌文君和有意参与的昌平君两人,便趁虚而入,以温和善意的面貌接近,以敦敦教诲引导着扶苏。
他们甚至在无形中,还代替秦王政,行使了作为父亲应该尽到的一部分责任,教育。
如此种种,日积月累。
扶苏与他们之间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厚。所以,当他知道昌平君叛乱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发出“叛乱必有缘由”,甚至欲要为两个楚国公子辩护的声音。
那一刻,扶苏并不是以“秦国公子”的身份为“秦国叛徒”辩护。
而是对扶苏来说,那是两位他最尊敬的老师,甚至是某些程度上的“父亲”,他是从个人的角度,从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角度来为两位最敬爱的长辈进行辩护。
这就是扶苏性格中的情。
但扶苏却没有认识到,以他的身份地位,不该说出那种话。
他是秦国公子。
熊启,则是秦国的叛徒。
故此,扶苏那一日在殿中,彻底惹怒了秦王。
赵佗见其神色颇为哀痛,再联想到扶苏与两位楚国公子的关系,就猜到大半。
他本无意参与秦王政诸公子之事,至少现在不想也不愿掺和进去。
但无奈扶苏和嬴阴嫚是同母兄妹,又对他颇为友好,赵佗多次借着扶苏的名义进入宫中。在旁人眼里,赵佗哪怕再不愿,恐怕也会被联系到扶苏身上。
赵佗略微犹豫,主动开口道:“公子可知那熊启深受大王信任,为什么还要选择背叛我秦国?”
扶苏愣了下,转而拱手道:“敢请赵君赐教。”
“因为他是楚国公子。”
赵佗沉声道:“哪怕熊启生在秦国,长在秦国,当了十年的秦国丞相,但终究改变不了他的身体中流淌的是楚王芈姓血脉。在熊启的心中,他认同的是楚国公子的身份,而非秦国丞相的身份。”
“熊启选择了自己的身份,就会站在这个身份的角度上做事,故而当楚国将要遭遇灭亡之危时,他就在淮阳举起反旗,断了我秦军后路,从而让楚国大胜,免掉覆亡之危。”
“这就是他熊启背叛的缘由,他认同自己楚国公子的身份,有拯救楚国的义务和责任!”
“楚国公子……身份……”
扶苏低语着,他想起那一日和秦王政在殿中的对话,面对他所说的“反叛必有缘由”的话,秦王政怒吼的就是“熊启是楚国公子”!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身份”。
赵佗见扶苏似有所悟,便正式亮“剑”。